高原上永不消逝的电波-云顶国际8588yd

正文
高原上永不消逝的电波
2021-10-29 10:43:49 来源: 新华每日电讯
图集

    来源:10月28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

    作者: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伟杰


    

    在青藏高原东部,黄河拐出第一道弯的地方,坐落着甘肃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——玛曲县。这里有一群广电人,他们仿佛不断迁徙的“候鸟”,频繁来往于高原与外部的世界,纵使路途遥远,高寒艰险,也要为牧区群众的天空连接起永不消逝的电波。

  高寒:条件最艰苦 工作零失误

  清晨的雾气在玛曲草原上升腾,枯黄的草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。日光照耀着黄河,闪闪发光,并拐出一道优雅的弧线,将玛曲县城怀抱在“臂弯”上。在这片静谧祥和中,玛曲广播转播台又迎来新的一天。

  玛曲,藏语意为“黄河”,上天赋予这里壮丽的自然风貌,也让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艰苦。玛曲深居西北内陆,极端天气频发,冬天氧气稀薄。这里冷季长达300多天,年平均气温1.2摄氏度,海拔接近3600米,高寒是最明显的特征。

  驻守在这里的玛曲台,是甘肃省118个广播转播台中海拔最高,自然环境最差,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台站。玛曲台的职责是保障玛曲县内5万余农牧民能够随时随地收听广播。

  100小时内停播时间不能超过30秒。这是全国广电系统对一级广播发射台站的统一规定,然而,玛曲台的职工们连续多年做到了全年无停播。

  在副台长李吉焕的记忆里,暴风雪、冰雹、雷电经常造访这个小小的转播台站。

  有时晴空万里突起惊雷,紧接着,鸡蛋大的冰雹转瞬即下。有时大雪封山,大家一连几天只能榨菜就白饼地对付。

  在遭遇极端天气时,值班员们要时刻防备顺着电缆、拉线窜来的巨大火球,还有劈向铁塔的蜿蜒火蛇。在从高空急速落下的冰雹,将天线大锅砸得坑坑洼洼,卫星天线的高频头只剩撑杆时,玛曲台职工的第一反应都是“去机房”,他们或顶着衣服,或拿手护着头部,以最快的速度到岗。这时候,机器不能停转,信号不能中断,已成为所有人心中一个不能打破的“信念”。

  职工刘春2014年来台里工作。在他的记忆里,玛曲台没有发生过一次因人为而导致的停播事故,而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停播也仅有一次。

  在这样一个极端天气频发的地区,玛曲台的职工们用坚强的信念牢牢守住了播发安全,他们不畏劳苦,硬生生在甘肃省最高海拔的地区干出了零失误的成绩。

  远徙:往返于海拔高差两千米的世界

  有人这样形容玛曲台的职工们,他们是一群“候鸟”,往返于海拔高差两千米的世界,总是刚刚适应这一头,又急急忙忙奔赴那一头。

  远徙,是每名玛曲台职工必须经受的磨难。

  台长孙军告诉记者,台里所有职工的家都在外地,最近的也在近200公里外的合作市。大部分人的家都安在兰州、白银、陇南等海拔低于2000米的地区。从家里到台里,高差近两千米,路程近四五百公里,反复经历醉氧和缺氧,成了玛曲台职工的日常。

  熟悉高原的人都知道,无论是上高原,还是下高原,适应的过程最艰难,往往要持续好几天。玛曲台职工们保持全年两班倒的工作制度,每班值守时间是15天,另一班人员就会在家休养。

  这种工作制度充分考虑了玛曲台的艰苦属性,让每名职工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。但反复经历醉氧和缺氧,对人的身体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。

  职工皇甫江今年31岁,他已在玛曲台度过了8年时光。随着年龄渐长,对高海拔的身体敏感度也不断提升。“年轻时候啥都习惯,就是吃不饱。”近几年,他的失眠越来越频繁,头发也大量脱落。然而,皇甫江依旧选择坚守。“当初报考职位时,我一眼就看中了这里,在玛曲台的日子,有得有失,但我从不后悔。”

  刘春家住白银市靖远县,距离玛曲有近600公里。每次来上班,他都要在凌晨三四点摸黑起床,去车站赶那为数不多的几趟班车,下午4点多抵达台里时,他已是满身疲惫。台里很多职工选择自驾上班,基本都要开五六个小时,冬季遇到冰雪路滑,时间更长。“每次交接班,我都特别担心职工们的交通安全问题。”孙军说。

  每次出门前,刘春都会给老父母准备好药,孩子的小零食、换季的衣服鞋子、玩具,家里的米面油、日用品等他都会提前买好。临走时,刘春还会把女儿抱到超市里选一个最喜欢的玩具。“女儿最喜欢恐龙玩具,现在家里的床上已堆得到处都是。”

  然而,随着女儿慢慢长大,出门前哄女儿就成了刘春的难题。“以前她都是傻傻地打招呼,现在赖在车里不下车,哄下车后,我赶紧发动车子跑,生怕孩子追出来。”提及此处,这个朴实的西北汉子眉头紧蹙,他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,然而,家人却是心头最放心不下的牵挂。

  “辛苦我一人,欢乐千万家。”在玛曲台大门口的照壁上刻着这样一句话。每天下班,职工们走出办公楼,都能看见这句话。

  玛曲台职工们用小家的牺牲换来了牧区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,保障党的声音24小时在雪域高原上不间断回响。

  离别:生离更有死别 苦难更有辉煌

  熊熙家,是一个令玛曲台职工久久不能忘怀的名字。他是原玛曲台副台长,也是台里职工贴心的“老大哥”“熊宝宝”。

  2019年4月19日,熊熙家在单位值班期间,因高原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而亡故。留下一个小名“高原”的女儿。

  熊熙家是贵州人,他在20多岁就来玛曲县工作,后来转入玛曲台,是台里的老职工,也是一位“老高原”。

  提起熊台,台里职工充满了敬佩和怀念。他既是副台长,也是台里的“后勤部长”。在突发情况前,他总是抢着上;台里同事有心事,总是找他倾诉;台里做饭的电磁炉坏了,他放弃轮休,几个小时后就把新的电磁炉买好发货;在玛曲县居住时,逢年过节,台里职工经常在他家里吃饭,春节时,他还常给值班人员送年夜饭。哪个同事家里有困难,他总是慷慨解囊。

  台里年轻人将他看作自己的“老大哥”,年长同事则亲切地称呼他为“熊宝宝”。

  在工作面前,年过五旬的熊熙家一点也不退缩,他总是和年轻人争着干,比着干。在刘春的印象里,熊台不仅是自己的入党介绍人,更是一个前辈。“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,总是对年轻人说,我还能坚持,比你们身体好。”

  然而,在高原近30年的辛勤工作已让熊熙家染上一身疾病。高原性高血压、支气管哮喘……病魔不断侵袭着身体,让他整个人体重才超90多斤,看起来干瘦单薄。

  每年的4月,是玛曲最难熬的日子,这时的玛曲冬天未去,春天未来,万物凋零,寒冷干燥,氧气稀薄,昼夜温差大,很容易让人患上感冒等症状。

  熊熙家在值班期间也得了一点小感冒,台长孙军和其他同事都劝他下去休息。倔强的他依然选择和同事坚守。

  一天早晨六点多,熊熙家敲响了刘春的宿舍门,让他陪自己去兰州看病。刘春意识到情况不妙,他连忙叫上另一位同事尚奋前,立即发动车子往兰州赶。然而,这次熊熙家没有坚持到兰州,车到半路,这位获得玛曲台所有职工爱戴的熊台,平静地在同事的怀中去世了。

  熊熙家逝世后,本人被追授为“2019年全国广电系统先进个人”。在他的精神感召下,玛曲台职工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。玛曲台于2021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。记者发现,台里有好几对“夫妻档”“父女档”。在这里,付出与牺牲的已不是一个人,更是一个家庭。

  巍巍阿尼玛卿雪山脚下,玛曲台职工们始终如一地坚守在高原上,无怨无悔,为藏区农牧民撑起一扇了解外界,永不关闭的“窗户”,这个如格桑花般顽强而美丽的集体,永远连接着牧区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。

 

 

责任编辑: 王生元
    要闻
视觉系 视频
    新华记者看甘肃

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006842
网站地图